六門──妄盡還源觀六門

六門──妄盡還源觀六門
﹝出華嚴還源觀﹞ 此觀門者, 乃唐賢首國師, 以華嚴大經之義, 富博宏深, 覽之者, 詎究其源; 尋之者, 罕窮其際。 由是統收玄奧, 囊括大宗, 述此六門, 令諸後學修習觀法, 斷除諸妄, 復歸真源也。 〔一、 顯一體〕, 一體即自性清淨圓明之體也。 蓋此體性, 從本以來, 圓明湛寂, 在塵勞而不垢, 處涅槃而非淨; 在聖不增, 居凡不減; 煩惱覆之則隱, 智慧了之則顯。 故云顯一體也。 〔二、 起二用〕, 二用者, 謂依前淨體起於二用也。 一者, 海印森羅常住用。 謂入海印三昧, 照真如性, 妄盡心澄, 眾德並現。 猶如大海風息, 水澄萬象, 齊鑒森然, 交羅常住不動也。 二者, 法界圓明自在用。 謂入華嚴三昧, 照法界體, 眾德具足, 萬行莊嚴, 光明照徹, 圓融無礙也。 (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) 〔三、 示三遍〕, 三遍者, 即依前二用, 一一普周法界也。 一者, 一塵普周法界遍, 謂塵無自性, 攬真理而成立, 真既無邊, 塵亦隨爾, 故一一塵中皆見法界。 二者, 一塵出生無盡遍, 謂塵無自體, 起必依真, 真如既具恒沙眾德, 依真起用, 萬法繁興, 無有窮盡。 三者, 一塵合容空有遍, 謂塵無自性即空也; 幻相宛然, 即有也。 真空不空, 妙有不有, 事理該羅, 容納無礙也。 〔四、 行四德〕, 四德者, 即依前一塵能遍之境, 而修行四德也。 一者, 隨緣妙用無方德, 謂隨順機緣, 起諸妙用, 萬別千差, 神變不測也。 二者, 威儀住持有則德。 謂行住坐臥, 整肅威儀, 闡揚教法, 拯物導迷, 堪忍住持, 可軌可範也。 三者, 柔和質直攝生德。 謂慈悲平等, 調柔和順, 言行相符, 質直無偽, 唯以正法攝化眾生也。 四者, 普代眾生受苦德。 謂諸眾生, 受苦無量, 常懷悲憫, 拯拔救濟, 亦復出生入死, 為其說法, 咸令得樂也。 〔五、 入五止〕, 五止者, 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, 而修五止也。 一者, 照法清淨離緣止。 謂觀照真俗二諦之法, 空有不二, 清淨虛廓, 能緣之智既寂, 而所緣之境亦亡也。 二者, 觀人寂泊絕欲止。 謂觀五蘊之身, 諸法本空, 寂然淡泊, 諸欲皆盡, 無願無求也。 三者, 性起繁興法爾止。 謂依體起用, 名為性起; 應用萬差, 故曰繁興; 任運常然, 名法爾也。 四者, 定光顯現無念止。 謂入此止三昧中, 光明炳現, 內外洞徹, 無思無慮也。 五者, 理事玄通非相止。 謂真性之理, 幻相之事, 隱顯俱融, 性相雙泯也。 (五蘊者, 色蘊、 受蘊、 想蘊、 行蘊、 識蘊也。 ) 〔六、 起六觀〕, 六觀者, 即依前五止, 而修即止之六觀也。 一者, 攝境歸心真空觀。 謂觀世間一切諸法, 唯一心造, 心外更無一法可得, 境本空寂, 無有實體也。 二者, 從心現境妙有觀。 謂依體起用, 具修萬行, 莊嚴佛土, 成就報身也。 三者, 心境秘密圓融觀。 所言心者, 謂無礙心, 諸佛證之以成法身也。 境者, 謂無礙境, 諸佛證之以成淨土也。 然如來報身, 及所依淨土, 圓融無礙, 或身中現土, 土中現身, 心境雙融, 了無迫隘也。 四者, 智身影現眾緣觀。 謂智體唯一, 能鑑眾緣, 猶如日輪照現, 迥處虛空, 有目之流, 無不親見也。 五者, 多身入一鏡像觀。 謂以大止妙觀法力加持, 故得一身作多身, 多身入一身, 如鏡現像, 無有障礙也。 六者, 主伴互現帝網觀。 謂毗盧遮那自身為主, 十方諸佛、 菩薩為伴, 或以一身為主, 多身為伴, 主伴互現, 重重無盡, 如帝網珠, 光光交映, 無有窮盡也。 (帝網者, 帝釋殿前千珠寶網光。 梵語毗盧遮那, 華言遍一切處。 )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сделать НИР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